钱岭:中国移动云计算开源实践和策略
从技术方面来看,云计算是中国移动5G+AICDE的承载技术。钱岭指出,“在数字化经济中,云管端边,缺一不可。云计算成为承载数据、提供算力、连接边缘、赋能终端的基础承载技术。” 云网一体“没有云就没有网,得云者得未来”、 “云即是网,网即是云”。云数融合方面,数据的存储和计算均需要采用云计算技术,视敏感程度,决定采用公有云还是私有云承载。云智能方面,由于数据智能化处理的不同方式对云计算底层处理器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形成不同的云计算资源池。云边协同方面,数据和信息从终端、网关到边缘云和中心云,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是分工不同的云。 中国移动从2007年启动“大云”云计算研发项目,历年来,不仅支持了内部IT系统改造,也支持了外部公有云服务。“中国移动做云计算十二年,“大云”5.0见证了云计算开源演进。”钱岭指出,“大云”5.0已经形成全栈云+云网一体能力,2019年开始,研发和运营重心全面转向公有云业务。 在谈到中国移动“大云”5.0技术架构和产品体系时,钱岭指出,“大云”现有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系统(BM域)、网管(O域)四大产品线,主要以云计算、大数据、信息系统的平台层和能力层为核心,产品覆盖面广、可以满足客户85%以上的云数需求。 纵向上:往下向基础设施、硬件层钻研底层技术,为IT基础架构夯实基础;往上丰富上层应用,形成端到端解决方案,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横向上:在技术驱动下,向 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物联网领域 延展;应用场景上,聚焦IT架构转型,逐步拓展至网络云化、垂直行业信息化。 在介绍中国移动在主要云计算领域的参与情况时,钱岭总结道,“2018年主流开源项目贡献补丁 260余个,,Ceph贡献国内第3、OpenStack贡献国内第6、Hadoop、PostgreSQL-XL等其他系统国内贡献排名5-8名,OpenStack全球黄金会员、中国首个OpenStack SuperUser。” 在谈到云计算开源得与失时,钱岭表示,借助开源社区的力量,中国移动快速构建了团队和能力,在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已经成为业界一支重要的力量,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但在某种程度上,难以全部掌控开源软件也带来了很多重复的代码合并工作量,并带来了潜在的合规风险。 云计算开源的“得”的方面,中国移动取得了三大成绩: 一是形成了一批可以商用交付的云数产品;培养了一支熟悉云计算技术、研发、方案和交付的核心团队,团队的招募和培养助力多、速度比较快。 二是对内实现能力内化,大幅度降低了云计算和大数据系统的建设成本;对外获得收入、树立高技术形象。 三是大规模开源云数软件的集成能力形成了中国移动的核心能力。 同时,钱岭坦诚,在云计算开源的方面中国移动还存在四大不足: 一是业务需求无法快速得到社区支持,需自主实现相关需求,导致产品代码和开源代码之间差异逐步增大,在产品化代码和开源代码之间的同步消耗了大量的人力。 二是开源代码终究不是自己100%完成,在遇到故障时,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和时间来排查和定位问题。 三是开源软件架构复杂、模块多,单个模块性能尚好,整个系统性能往往不足,且难以全局优化。 四是开源软件许可协议复杂,除了相对友好的MIT、BSD、Apache协议外,往往还有具备传染性的GPL、AGPL、SSPL协议,内外、云化交付必须分别考虑合规性。 中国移动云计算开源演进策略 钱岭指出,2014~2019年中国移动云计算以线下交付的私有云业务为主的“大云”交付业务为主,2019年我们的业务转变成以线上交付的公有云业务为主的“移动云”,业务模式变化带来开源策略的调整。 技术产品(X)方面,传统软硬件产品,一般均可被转化为在线服务。例如短彩信网关、CRM软件等传统软硬件产品。 业务产品(XaaS)方面可以是IaaS、PaaS、SaaS和融合类业务产品等(不含线下的解决方案和人工服务)。 (编辑:东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