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东莞站长网 (https://www.0769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评论 > 正文

余晟:从软件设计角度看携号转网

发布时间:2019-02-05 04:03:50 所属栏目:评论 来源:余晟以为
导读:携号转网的事情已经谈了很久很久了,但看看我们四周,真正成功办理了携号转网的人少之又少。即便办理成功,似乎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那么,到底有什么问题? 网上有不少文章,看起来云山雾罩,语焉不详,实在难以令人满意。身处 IT 行业,凡事都应该摆事

目前大量的短信服务提供商判断用户所属的运营商时,完全是按照线下约定的规则。比如“130 开头是联通的,135-139 开头是移动的,189 开头是电信的”。短信服务商在收到短信数据包之后,会首先按照号段把任务分开,对接到不同的运营商通道进行发送。对于携号转网的用户,会被首先按照号码分配到原有的运营商通道,而该运营商已经不负责该用户了,短信就无法发送——当然反过来看,它也可以屏蔽大部分垃圾短信。

这个问题在充值时也存在。许多充值网站会根据用户输入的手机号来自动选择运营商,它看起来方便,但携号换网的用户也会出现错误。此外,在一些需要判断用户归属运营商的场合,也会有同样问题,如果你输入的手机号“看起来”是联通的,其实已经转到了移动,而系统又是根据号段来判断运营商的,就会报错,无法继续使用。

如果我们暂时放下对运营商的评价,单纯聚焦在携号转网的技术方案,就会发现这其实是开发中很常见的问题:资源迁移的要如何设计?

狭义的迁移很简单,只是 donor(原资源持有方)对 recipient(新资源持有方)做数据传输而已。但是安全的系统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如何判断这种迁移真的可信的?

携号转网的 recipient led 方案中,recipient 可以直接发起资源迁移请求,donor 会信任这种请求,这看起来足够简单直接,但它有一个前提条件,运营商数量不多,成立门槛很高,追责也很方便。如果不具备这个前提条件,资源持有方很多,成立门槛也很低,那么直接由 recipient 向 donor 申请数据迁移就会面临安全问题。

这个问题要怎么解决?我们可以想想如今网上流行的 OAuth 是怎么做的?当 recipient 向 donor 发出申请时,多了一道“donor 与用户确认”的手续,因为有用户的直接参与,就解决了“信任”的问题。

当然办法不止一种,也可以借鉴 donor led 的方案,由用户先向 donor 获得许可及验证码,再完成迁移——实际上,域名迁移正是采用的这种方案,它解决了“众多服务商”环境下建立信任的问题。

但是只做到这一步,并不算资源迁移方案。称职的工程师一定不能只看到眼前的这一点,还必须做完整的方案,保证迁移完成之后,所有相关的业务都保持平稳顺利,不受影响。你看了上面的 ACQ/CDB 方案,大概会觉得“这不是显然的事”嘛,但现实未必如此,这是有无数痛苦教训的。

许多年前我开发过电商的物流系统。有一天,业务的人问:“为了节省成本,同一个收件人的两件货品,是不是可以合并发货?” 负责开发的程序员一听:“这个没问题呀,这个简单,我马上就可以做好”。

没两天真的就开发完成了,拣货、打包、出仓、挂号分配和录入,确实都没有问题,于是顺利上线。刚开始一切正常,他俩正打算为这个”透明“的方案邀功,前方传来大量投诉,相关人员叫苦不迭。

一问才发现,这个工程师根本没考虑异常情况。两件货可以拼单,那么三件货,四件货呢?合并的最小单位到底是货物还是订单?如果用户要发票,到底是开一张票还是两张票?和供应商结算的时候,运费怎么分摊?最麻烦的是逆向流程——如果用户要针对其中某件商品退款或者退货,到底要如何操作?费用又如何计算?

轻率决定的后果就是,一定要踩了大坑才知道,“合并发货”真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远比想象的要麻烦得多。它也不是程序员或者小产品经理能搞定的,还必须加上物流、财务等等一大圈人。程序员想当然“没问题”,造成了很多问题,给所有人都挖了个大坑……

回到数据迁移问题,我见过好些数据迁移方案,完全就是想当然,“我知道这里数据迁走了”,拍拍脑袋就做了,拍拍屁股就迁了。设计者根本不考虑其他人,完全没想过“其他人或业务知不知道数据迁走了”,也不关心其他人或其它业务后来会怎么办。

在“携号转网”的方案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保持数据的同步更新。一种方案是提供集中式记录(ACQ/CDB)方案,这种方案职责清晰,能保持通话路径最短,但是对中心节点的稳定性、响应速度、复杂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另一种 indirect routing 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称为“分布式”方案,即必须通过原服务商来中转,这时候转网信息碎片其实是由运营商各自维护的。这种方案不需要花大力气建设中心节点,缺点则是职责不清晰,多了不必要的中转,已迁移用户仍然会受原运营商服务质量的影响。

中转还会带来其它问题:如果用户多次迁移就会形成“中转链条”,链条一长,不但影响效率,排查问题也异常麻烦。这还没完,如果设计不当还可能形成环路……

余晟:从软件设计角度看携号转网

最后我们不妨再深挖一点——所谓“携号转网”,真正跳出来看,核心就是一个函数问题。

函数最简单的方式是 f(x) = y,这大家都知道。对携号转网来说,关键也是根据手机号查询运营商,它可以看作 f(x) = y,其中 x 就是“具体的手机号”,y 就是“运营商”。只要掌握了这个信息,其它都好办。

虽然大家都默认有 f(x) = y 这个函数,但许多人也知道函数f的内部到底是怎么做的,而且这个函数并没有官方版本,所以基本所有人都自己实现了一遍:130~133 号段是联通,135~139 号段是移动,189 号段是电信……

同时我们也知道,软件设计中提倡“暴露接口而不暴露实现”。为什么呢?因为接口是关于抽象行为的定义,比如“输入手机号,得到运营商”就是抽象行为,它包装了 f(x) = y,至于哪个手机号(x)对到哪个运营商(y),规则可能不停变化,甚至有一些特例。不过这都不要紧,因为外部不必知道细节,只要放心调用这个接口既可以,外部原有业务流程照跑。相反,如果暴露的是实现,你就需要在各处不停更新号段规则,如果遇上携号转网这种特例,维护难度更是上了几层楼。

那么“根据手机号查询运营商”的功能,为什么暴露的是实现而不是接口呢?这大概有历史原因,缺乏顶层设计,一开始没有权威公用接口,实现这种接口要承受巨大的负载,技术上有挑战……

所以,早期许多技术问题,确实都是采用“线下共识”来解决的。比如早期不少电商的订单号,上面就承载了很多信息,单纯看订单号就可以识别出下单日期、所属仓库、商品种类等等。

(编辑:东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